工作一忙起來,學習似乎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。學習的重要性早就不需要討論,可落實到行動上,說易行難。有人主觀上提不起勁來,想不到要學習;有人客觀上為了應付任務而學習,能“作弊”就“作弊”。
對學習的逃避,主觀因素是享樂主義作祟。出差時間長了抱怨太累沒空學,或是年紀大了放松對自我的要求。實在躲不過去則應付居多,淺嘗輒止,比如為了完成在線學習時長掛著課件而不看,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讀讀文件、聽聽傳達,不入腦更不入心,又犯了形式主義的通病。
“學風問題”是個老調長談的話題。工作壓力大、時間少,工學矛盾代表了多數(shù)人的困惑,有人在應付完學習任務后,往往也會把自己的這種行為自嘲為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(xiàn),甚至每次查找問題時都翻出來說一說。問題找到了,原因剖析到位了,制度也完備了,可一旦真要認認真真地搞學習,還是八仙過海,各有應對。這哪里是在學習,簡直是和學習打起了游擊戰(zhàn)。
我們真的對學習抱有毫不在意的態(tài)度嗎?似乎也并不全是。在諸如資源環(huán)保等一些新領域的審計項目中,學政策、補專業(yè)方面的知識,大家都非常投入,從國家資源安全、環(huán)保政策執(zhí)行、頂層制度設計等各方面深入學習,深究細查。學習上出現(xiàn)的形式主義,究其原因,根子還在于對一些學習的內容與方式有抵觸,而非逃避學習本身。這里有兩方面的問題,一方面審計人員應養(yǎng)成自覺學習的習慣,審計是一個常學常新的行業(yè),自覺學習應成為一種習慣、一種責任、一種生活方式。而另一方面,學習的的組織者們也需要動腦筋,多考慮如何通過創(chuàng)新來增強大家的學習興趣,而不僅僅依靠考核一種手段。要選準學習的“靶子”,有的放矢了解群眾真正需要學什么,把學習活動安排到點子上。學習時要充分利用審計現(xiàn)場和審計項目,在干中學,在困惑中學。同時要不斷開辟靈活變通的學習載體,比如充分利用微信、內網等新平臺、新方式,務求讓學習隨時、隨地、隨身,真正成為助力而不是負擔。
|